投身田野考古一线40年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19 来源: sp20240429

  牛秀平(左二)带领学生在蒲州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工作。   王志强供图

  在2022年度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的30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探掘专业技术人员牛秀平便是其中之一。

  从1984年从事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开始算起,牛秀平投身田野考古一线已经40年,先后参与了吉县柿子滩、芮城清凉寺、沁水八里坪、晋阳古城、辽代应州城、霍州陈村瓷窑址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80余项,参与发掘的项目多次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省重要考古发现”等荣誉。“霍州陈村瓷窑址”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的田野工作技术水平得到业内高度认可,在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大同博物馆等都可看到他修复的文物。

  1984年太原娄睿墓壁画的修复工作,是牛秀平职业生涯的起点。牛秀平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父辈“踏踏实实做事”“要干就要把活儿干好”的叮嘱中长大。这种言传身教的朴实家风让他养成了踏实认真的性格。高中毕业,虽然他未如愿考上大学,但早早学得的泥瓦手艺让他可以行走四方。他踏实认真的态度给工作团队留下深刻印象。1985年,他被推荐到榆次猫儿岭参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文物修复培训班,系统学习考古发掘和陶器保护修复,逐渐喜欢上了考古发掘和修复工作。

  多年来,牛秀平虚心向考古队长们请教,边干边学,田野考古的经验和知识慢慢丰富了起来。“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牛秀平的座右铭,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反复打磨专业技术,逐渐成为考古发掘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

  2000年开始,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牛秀平参加了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在柿子滩10年的考古工作中,牛秀平是在考古探方驻留时间最久的工作人员。这次考古工作中,他们发现了至少有2万年历史、制作精美的蚌贝类穿孔装饰品,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重要发现。

  2012年,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牛秀平参与了“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中晚期,是春秋至唐五代一处大型城址,遗存丰富而复杂。牛秀平全身心投入遗址的考古工作中,一干就是3年。这期间,作为一线工作人员,他的工作常态就是拿着一个小刷、一把手铲,不论严寒酷暑,一蹲就是一整天,缓慢、细致地清理出一个个遗迹、一件件器物。后来,为配合做好实证研究,他又连续7年参与了出土遗存的系统整理及周边遗址、基址的发掘保护工作。历经10年,牛秀平和晋阳古城考古团队为考古研究者提供了宝贵材料。

  牛秀平还曾作为技术人员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这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难度大。受限于当时的技术,高水位对于遗址发掘的影响一直无法有效解决,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牛秀平冲在第一线,用最“笨”的方法,在水位升高前,一遍遍抽水、一点点清理,与时间赛跑、与水位竞赛。最终,在共同努力协作下,大家高质量完成了考古发掘、资料记录及文物提取等工作,抢救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突出的考古技术人才,牛秀平曾多次担任山西大学等高校考古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现场指导老师。“每次学生来实习,考古领队们会系统地进行授课,这也成为我更好地结合实践经验学习提高的过程。”牛秀平谦虚地说。他还多次担任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对考古技术新人倾囊相授。

  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注定和家人聚少离多,付出更多艰辛。在牛秀平从业的40年间,有很多年他与黄土为伴的时间长达300余天,过节无法回家是常事。有时,他把家人带到考古发掘现场或博物馆,家人看着一件件文物经过他的修复重现光彩,逐渐了解了考古工作的意义,愈发支持他的工作。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牛秀平感慨:“我对家人有诸多愧疚,但考古是自己选择的事业,要做就得做好。每次看到亲手发掘的遗迹和修复的器物,成就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份朴素的信念,让他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坚守了40年。如今,他仍奋战在考古一线,为考古技术人才的薪火传递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7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